查看原文
其他

新刊要览 | 《建筑学报》2019年12期(总第615期)

建筑学报 建筑学报 2022-10-04

目录


 特集 营造学社九十周年 
 

中国建筑的史学建构与体系诠释
—— 略论中国营造学社与梁思成的两个重要学术夙愿与贡献
[ 王贵祥 ]


东方文化积淀对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理念和实践的影响
[ 朱光亚 ]


传统聚落古今观
—— 纪念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九十周年
[ 常青 ]


瓦屋连天
—— 关于瓦顶与木构体系发展的关联探讨
[ 陈薇 ]


中国营造学社与城市史研究及古城保护
[ 吴庆洲  冯江 ]


单士元 《宫廷建筑巧匠——“样式雷”》的学术语境探析
[ 何滢洁  何蓓洁  王其亨 ]


高颐墓阙的结论
—— 关于中国营造学社和伊东忠太在西南的两次田野调查
[ 冯棣  文艺 ]


佛教宇宙观在中国庙宇建筑中的本土化
—— 以义慈惠石柱为例
[ 梅晨曦 / 顾心怡 译 ]


法式化:12世纪《营造法式》作法在晋中地区的传播与融合
[ 周淼 ]


法隆寺金堂的“舌”与《营造法式》的“燕尾”
—— 东亚视野下一种栱端装饰源流与意义探微
[ 唐聪 ]


术语与中国建筑史研究
—— “穿斗”与“抬梁”的史学史考察
[ 白颖  孙迎喆 ]


中国营造学社藏书手书题记探析
[ 高夕果  钱高洁 ]


 特集 百年回望包豪斯 
 

从教学理念到新建筑的理念环
 格罗皮乌斯的历史化底图
[ 王家浩 ]

情动的包豪斯
 包豪斯实验中的构型和具身化
[ 特里明厄姆 · 梅丽莎 / 谢明心 译 ]

包豪斯剧场的潜能与一段中国实践
[ 周诗岩 ]

包豪斯的手工艺悖论:物体美学与生产方式的契合与背离
[ 江嘉玮 ]

空“鼓”传音
—— 包豪斯与荷兰建筑师
[ 赫尔曼 · 范 · 伯格  孙磊磊 / 邹玥 译 ]

包豪斯十四年
[ BAU学社 ]


 总目录 
     

《建筑学报》2019年总目录


本期重点内容


 特集 营造学社九十周年 


在中国现代建筑学术史上,中国营造学社的名字,和营造学社先贤们富于传奇色彩的学术征程,宛若不灭的灯塔,指引一代又一代年轻学人开启专研之路,投身社会,憧憬美好的世界。同时,营造学社久享的盛名,又似乎变成了聚在灯塔周围的迷雾,愈是接近就愈觉浓厚。这首先缘于百年来海内多变的局势,以及在此情形下,学社工作时期各种人世的聚散与分合,但更重要的或许是仰望这座灯塔、回顾这段历史时,观者自身是否抱有冷静的、不随意从众的历史定位和学术自觉。而此种看似冷静的超越性,正是学社先贤们注释解读《营造法式》、调查品鉴宇内古迹、书写中国建筑史、探究新的中国建筑时,所抱有之态度、所体现之精神,也是学社研究之于社会的最大贡献。

于是,在学社成立九十周年之际,和读者们一起重温这样的态度和精神,就成为本期纪念特集的希冀。在物质工具高度发达的今日,此种针对“无用之学”的体味,就显得更加珍贵和温暖。结集的文稿中,既有直接对学术史的回溯、解读和评论,也有新时代建筑史研究的探索、开拓与重构,还有对学社工作时期即开始关注的学术主题与案例的延续和深描。多位撰稿者都是在建筑史研究园地久事耕耘的资深学者,他们或受业、或私淑,都曾经历过学社先贤的指导与熏陶,他们的著述承续前辈的研究,亦已成为汇入中国现代建筑学术长河的重要源泉。值此纪念学社成立九十周年之际,又蒙他们分享宝贵的研究成果与心得,是我们深为感激的。营造学社富藏的图档书刊,不仅有珍贵的史料价值,而且当年系统的蒐集整理本身就已经是极为重要的学术成果,体现了朱桂辛先生的远见卓识。这批资料移至文整会以来60多年,一直为学界所珍视,本次得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大力支持,也专门对其中有代表性的内容做了择要的介绍。

90年前,在营造学社成立之初,朱桂辛先生即申明:“曰中国营造学社者,全人类之学术,非吾一民族所私有”,并以“但务耕耘、不问收获”之语与同仁共勉。今天,若有一位学建筑的年轻人,由于某种因缘,碰巧翻开了一页《中国营造学社汇刊》,不妨静下心来继续读下去,这样你就有可能会遇见梁思成、刘敦桢、林徽因还有他们的同好。他们的写作彼此映照、相互影响,一起呈现出上个世纪在这片土地上对中国建筑的最美妙的思考。

     <文/特约学术组稿人 丁垚>

 特集 百年回望包豪斯 


2019年恰逢包豪斯诞生百年这一值得关注的重要节点,然而历史上的“包豪斯”不仅是时间线上的记录,它实则构成了当代条件下的包豪斯情境。由此将这一纪念时刻看作是一次契机,可促使我们与历史遭遇并再度重访包豪斯,将其历史档案重新历史化,将当下的社会条件写入这一历史的情境,让这一“写入”成为我们与当时的实践者之间的对话。本期特集以一系列总括性的理念展开论述:王家浩以包豪斯开创者格罗皮乌斯的著作《新建筑与包豪斯》为基准,围绕教学理念核心的“建造”,重构了从空间愿景到建造体系的理念环,并指出这一尚未得到充分推进的底图,仍可作为普遍适用的历史动力;梅丽莎以包豪斯中两位重要人物拉兹洛·莫霍利-纳吉和奥斯卡·施莱默为引,阐明了包豪斯的“构型”思想在当代表演中具有超越其所处时代的创造性,而且直到今天才得以实现并发展出情动的艺术;周诗岩从包豪斯理念核心中固有的剧场成分切入,重申了广义的“建造”和“舞台”之间的巨大张力,让创作者得以超越职业化的工作边界,并聚焦黄作燊在中国“现代设计”发端期对包豪斯的引介以及他与舞台相关的特殊实践。此外,江嘉玮细致剖析了包豪斯中的手工艺议题,透过组织模式、成员理念、对外宣传的关系,将其归结为物体美学与生产方式的矛盾,指出包豪斯的设计是契合与背离这两种状态的产物;赫尔曼·范·伯格则以荷兰建筑师奥德为重点,追溯一战后包豪斯与荷兰建筑师的交流互通,梳理历史线索、人物关联、书信观点和建筑思想评论,描摹了作为包豪斯网络阵地之一的荷兰参与以及影响。最后,BAU学社的《包豪斯十四年》以图解的方式勾勒出包豪斯14年的内在对抗和外部脉络,两者共同构成了整个时代的合力,其中也包括包豪斯人与欧洲其他艺术先锋派的数次遭遇。在这一更为宽广的视野下,包豪斯曾经构想的将美学与政治、智性力量与社会情感、技术潜能与伦理选择重新结合起来的事业,正在向当下重新展现出自身的潜能。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

<文 / 特约学术组稿人  王家浩>

点击链接或页面下方“阅读原文”即刻购买本期杂志。


购买纸刊,请前往建筑学报官方淘宝 jianzhuxuebao.taobao.com
进入【《建筑学报》杂志社】官方淘宝店,请复制这条信息¥1O97YaoBI11¥后打开手淘
进入【《建筑学报》杂志社】官方微店,请点击《建筑学报》微店链接


建筑学报

本期微信编辑:赵朴真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